小小头盔,如何成为颅脑“守护神”?
头部之殇:碰撞事故下的颅脑危机
在日常生活中,骑行已然成为一种备受欢迎的出行与锻炼方式。无论是穿梭在城市街道的电动车,还是驰骋于郊外的自行车、摩托车,骑行者们享受着自由与便捷。然而,骑行过程中隐藏的危险也不容小觑,碰撞事故频发,给骑行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。
想象一下,你正骑着电动车在马路上正常行驶,突然,前方一辆汽车毫无预兆地急刹车,你躲避不及,连人带车狠狠撞了上去;或者在一个转弯路口,由于速度过快,车辆失控滑倒 ;又或者在夜间骑行时,视线不佳,撞上了路边的障碍物…… 这些场景并非虚构,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悲剧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每年因骑行碰撞事故导致的伤亡人数众多。而在这些事故中,颅脑损伤是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。头部,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所在地,一旦遭受剧烈撞击,很容易引发颅骨骨折、颅内出血、脑震荡等严重伤害,甚至危及生命。脑组织非常脆弱,缺乏足够的缓冲和保护结构,当受到外力冲击时,颅骨内的大脑会因惯性作用与颅骨内壁发生碰撞,导致脑组织挫伤、撕裂,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生理反应。这些伤害不仅会给伤者带来身体上的巨大痛苦,还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残疾,如认知障碍、肢体瘫痪等,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。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,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骑行安全,而头盔,无疑是保护我们颅脑的关键防线。它就像一位忠诚的卫士,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,为我们的头部提供至关重要的保护 。

颅脑损伤:不可承受之重
(一)颅脑损伤的类型解析颅脑损伤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,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。根据外力作用于头部后是否立刻发生脑损伤,可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。原发性颅脑损伤是指脑组织受到外伤后当时发生的损伤,损伤后立刻出现相应症状 ,比如脑震荡、脑挫裂伤、弥漫性轴突损伤、原发性脑干损伤等。脑震荡可能只是让伤者短暂昏迷、头晕、恶Xin,而脑挫裂伤则会导致脑组织的实质性损伤,出现更严重的症状。继发性颅脑损伤指脑组织受到外力作用后,经过一段时间后,由于脑出血、水肿等造成相应症状。随着时间推移,血肿的形成、脑水肿的加重,会导致颅内压力急剧升高,进而压迫周围脑组织,引发脑疝等极其危险的情况。按照脑组织损伤程度划分,又可分为轻型、中型、重型、特重型 4 类。轻型颅脑损伤表现为受伤后昏迷时间在 30 分钟之内 ,患者可能仅有轻微头痛、头晕等不适,一般恢复较好;中型指伤后昏迷在 12 小时之内,伤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头痛、呕吐等症状,可能伴有肢体功能障碍;重型则是伤后昏迷在 12 小时之上,这类患者病情严重,常伴有严重的脑挫裂伤、颅内血肿等,可能出现昏迷不醒、偏瘫、失语等症状,治疗难度大,预后较差;特重型指原发性颅脑损伤后深度昏迷危及生命,患者生命体征极不稳定,死亡率大大增高 。另外,根据受伤后脑组织是否和外界相通,还能分为开放性颅脑损伤和闭合性颅脑损伤。开放性颅脑损伤是指脑组织和外界相通,出现头皮和颅骨裂开,严重者可出现脑组织和脑脊液外溢等,这种损伤容易引发颅内感染,进一步加重病情;闭合性颅脑损伤指脑组织和外界不相通,没有脑脊液和脑组织外溢,但同样可能存在脑挫裂伤、脑震荡、颅内血肿等严重问题。
(二)碰撞事故中颅脑损伤的严峻现状在各类碰撞事故中,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和致死率都高得惊人。以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为例,据公安部门统计,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死亡事故中,约 80% 为颅脑损伤致死 。在现实生活里,很多电动自行车骑行者为了图方便,不佩戴头盔或者佩戴方式不正确。一旦发生碰撞事故,头部直接暴露在巨大的冲击力之下,毫无保护的头颅难以承受这样的撞击。在一些交通事故案例中,我们能清楚看到颅脑损伤带来的可怕后果。一辆摩托车在高速行驶时与一辆突然变道的汽车相撞,摩托车驾驶员由于未佩戴头盔,头部重重地撞击在汽车侧面,当场昏迷。被紧急送往医院后,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,颅内大量出血,虽经全力抢救,仍因伤势过重不幸离世。还有一位自行车骑行者,在路口转弯时不慎摔倒,头部着地。因为没有佩戴头盔,导致颅骨骨折、脑挫裂伤,经过长时间的治疗,虽然保住了性命,但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,生活无法自理,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这些悲剧都在警示我们,碰撞事故中的颅脑损伤离我们并不遥远,随时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不重视安全的人身上。
头盔:守护颅脑的坚固防线
(一)头盔的结构剖析
头盔作为骑行者头部的重要防护装备,其结构设计精妙,各部分相互协作,共同为头部提供可靠的保护。头盔最外层的是外壳,它就像一座坚固的堡垒,直接面对外界的撞击。外壳通常采用工程塑料、玻璃纤维、碳纤维等坚硬材质制成。工程塑料成本相对较低,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,能够有效抵御一定程度的外力撞击;玻璃纤维材质的外壳强度更高,韧性较好,在受到强烈冲击时不易破裂;碳纤维则是Gao端头盔常用的材料,它不仅强度Ji高,而且重量很轻,能在提供zhuo越防护的同时,减轻佩戴者头部的负担,但价格相对昂贵。外壳的形状设计也十分讲究,一般呈流线型,这种设计不仅能减少空气阻力,提高骑行的速度和舒适性,还能在碰撞时引导冲击力的方向,使其更均匀地分散,降低对头部的伤害。往里是内衬,这是头盔吸收能量的关键部分,多由EPS 泡沫(可发性聚苯乙烯)、EPP 泡沫(发泡聚丙烯)等缓冲材料构成。EPS 泡沫是目前最常见的内衬材料,它质地轻盈,内部充满了无数微小的独立气泡。这些气泡就像一个个小弹簧,在受到撞击时,能够迅速压缩变形,将冲击能量转化为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,从而有效地吸收和消散能量,减轻对头部的冲击力。EPP 泡沫则具有更好的回弹性和抗疲劳性,在多次冲击后仍能保持良好的缓冲性能,不过成本相对较高 。内衬除了缓冲材料外,还包括舒适衬垫,一般由柔软的织物制成,如棉质、涤纶等,具有吸汗、透气的功能,能让佩戴者感觉更加舒适。头盔还有带子,别看它只是一根简单的带子,却起着至关重要的固定作用。带子通常由高强度的尼龙等材料制成,通过卡扣或魔术贴等方式固定在下巴处。在骑行过程中,它能确保头盔稳稳地戴在头上,不会因为晃动、颠簸或碰撞而脱落。如果带子没有系好,一旦发生事故,头盔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保护作用,头部仍然会暴露在危险之中。
(二)头盔吸收能量的原理揭秘
当骑行过程中发生碰撞事故时,头盔的外壳首先接触到外力冲击。由于外壳材质坚硬,且具有特定的形状和结构,它能够将冲击力分散到整个头盔表面,避免冲击力集中在一个点上对头部造成伤害。就像一个Dun牌,把强大的冲击力分散开来,降低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力量 。例如,当头部受到来自前方的撞击时,外壳会将冲击力向四周扩散,使得头部各个部位所受到的冲击力相对均匀,减少局部受到过大冲击力而导致损伤的风险。接着,内衬开始发挥关键作用。以 EPS 泡沫内衬为例,在外壳分散冲击力后,EPS 泡沫中的微小气泡会受到挤压。这些气泡在被压缩的过程中,会发生弹性变形,将冲击力转化为自身的弹性势能,进而吸收和消散大量的冲击能量。这种能量的转化和吸收过程,就像海绵吸水一样,把冲击力 “吸纳" 进去,大大减少了传递到头部的能量。而且,EPS 泡沫的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,能够在瞬间承受巨大的冲击力,并将其逐渐减弱,让头部在受到冲击时,不会直接承受全部的力量,从而有效地保护颅脑免受严重伤害。整个过程中,头盔通过外壳和内衬的协同作用,就像一个高效的能量吸收系统,将碰撞产生的巨大能量层层消解,最终减少传递到头部的能量,为颅脑提供可靠的保护。 这一原理就如同在头部和危险之间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,把可能对颅脑造成损伤的冲击力阻挡在外。
(三)真实案例彰显头盔力量
在湖北建始县,有一位小伙江某骑着摩托车沿天陇线行驶。由于车速过快,在转弯时他难以控制车辆,径直撞上了一户居民家中的花坛。巨大的惯性作用下,人与车辆在空中飞行了十几米远,车辆重重摔在院外,江某则撞在居民家中的桌腿上 。幸运的是,江某规范佩戴了安全头盔。正是这顶头盔,极大地减缓了头部的冲击力,避免了对头部的致命伤。事发后,家属将他送往当地乡镇卫生院做初步检查,发现除身体表面的擦伤和极少数软组织损伤外,并无其他严重伤情。随后,江某又被送往县级医院,医生对他的头部、内脏及其他组织做了进一步检查,确认并无大碍,仅需对右手臂进行轻微治疗。江某自己也心有余悸,直言是头盔救了自己一命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江苏有一位 42 岁的郑某,夜间骑电动车时未戴头盔并且带人。因视线不良,他撞到了停靠在路边的大货车,导致额骨、鼻骨、筛骨、眼眶多处骨折,合并额部硬膜外血肿、脑挫伤 。情况十分危急,医生为其进行了开颅额部硬膜外血肿清除及前颅底修复重建手术。经过十余天的治疗,郑某才出院正常工作。还有 43 岁的张某,骑电动车时与轿车相撞,由于未戴头盔,头部直接着地,有短暂昏迷。送入医院急诊行 CT 检查后提示颞部硬膜外血肿,保守治疗 2 天后,逐渐出现听力减退、头痛、呕吐等症状,复查 CT 提示出血逐渐增多,只能进行手术。这些真实案例充分证明,头盔在关键时刻能发挥巨大的作用。佩戴头盔可以大大降低事故中颅脑损伤的风险,甚至能挽救生命;而不佩戴头盔,一旦发生事故,就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,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。

科学选盔,为颅脑安全加码
(一)认证标志是关键
在挑选头盔时,认证标志是衡量其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。在我国,3C 认证是强制性的标准。这一认证由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施,旨在确保产品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和安全要求。对于头盔来说,通过 3C 认证意味着它在材料选用、结构设计、抗冲击性能、佩戴舒适性等多方面都达到了国家标准 。比如在抗冲击性能方面,通过 3C 认证的头盔要能承受规定的冲击力测试,保证在实际碰撞事故中可以有效保护头部。有 3C 认证的头盔,其生产厂家也经过了严格的审核,生产过程受到监管,产品质量有更可靠的保障。在购买头盔时,务必仔细查看是否有清晰的 3C 认证标志,不要购买没有认证的 “三无" 产品,否则一旦发生事故,头盔可能无法提供应有的保护。
(二)材质与结构的考量
头盔的材质和结构对其防护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。先看外壳材质,常见的有ABS 树脂、碳纤维、玻璃纤维等。ABS 树脂成本较低,被广泛应用于中低端头盔。它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抗冲击性,能满足日常骑行的基本防护需求,但相对来说质地较脆,在受到高强度冲击时可能会破裂;碳纤维则是Gao头盔的常用材料,它强度Ji高,重量很轻,能为头部提供出色的保护,还能减轻佩戴者颈部的负担,不过价格昂贵;玻璃纤维材质的外壳强度和韧性都不错,抗冲击性能良好,介于 ABS 树脂和碳纤维之间。内衬的缓冲层材质也很关键,目前常用的是EPS 泡沫。EPS 泡沫内部是无数微小的独立气泡结构,这种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吸能缓冲特性,在受到撞击时能迅速压缩变形,吸收和消散大量的冲击能量 。此外,还有 EPP 泡沫等新型缓冲材料,EPP 泡沫回弹性更好,抗疲劳性强,多次冲击后仍能保持稳定的缓冲性能,但成本较高。除了材质,头盔的结构完整性也不容忽视。合理的结构设计能让头盔在碰撞时更有效地分散冲击力,保护颅脑。比如,头盔的外壳形状通常设计为流线型,这样不仅能减少风阻,还能在受到撞击时引导冲击力向四周分散,避免冲击力集中在某一点。而且,头盔的各个部件之间要连接紧密,不能有松动,否则在碰撞时可能会脱落或损坏,影响防护效果。
(三)正确佩戴,发挥头盔最大效能
即使拥有了高质量的头盔,如果佩戴方式不正确,也无法充分发挥其保护作用。佩戴头盔时,首先要调整好头盔的大小,确保头盔与头部紧密贴合。一般来说,头盔内部的衬垫应该能够舒适地包裹住头部,既不会过紧导致头部不适,也不会过松使头盔在骑行过程中晃动 。可以通过调节头盔后部的调节装置来改变头盔的松紧度。系紧束带是至关重要的一步。束带要系在下巴处,并且调整到合适的松紧程度,以两指能轻松插入束带和下巴之间为宜。如果束带没有系紧,一旦发生碰撞,头盔很容易脱落,头部就会失去保护。在一些交通事故视频中可以看到,很多未系紧束带的骑行者在事故发生时,头盔瞬间飞离头部,导致头部直接暴露在危险之下,造成严重的颅脑损伤。还要调整好头盔的视野,确保头盔不会遮挡视线,影响骑行安全。同时,定期检查头盔也是必须的。查看头盔是否有损坏、变形,束带是否老化、断裂等,一旦发现问题,应及时更换头盔。因为受损的头盔在受到冲击时,其防护性能会大打折扣,无法为颅脑提供可靠的保护。

头盔守护,安全出行
头盔,这个看似简单的装备,实则是我们骑行路上不可Huo缺的生命守护者。它通过精妙的结构设计和科学的能量吸收原理,在碰撞事故发生时,为我们的颅脑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,大大降低了颅脑损伤的风险,挽救了无数生命。
然而,在现实生活中,仍有不少人对头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,为了一时的方便或舒适,选择不佩戴头盔或者佩戴不规范。这种行为无疑是将自己的生命暴露在巨大的危险之中,一旦发生意外,后果不堪设想。每一次骑行,都是一次未知的旅程,我们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,但我们可以通过佩戴头盔,为自己增添一份安全保障 。
让我们从现在开始,重视头盔的作用,养成正确佩戴头盔的良好习惯。无论是短距离的出行,还是长途的骑行;无论是在城市的街道,还是在乡村的小道,都不要忘记戴上头盔,让它成为我们骑行的标配。同时,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头盔的重要性,让更多的人了解头盔、佩戴头盔,共同营造一个安全、文明的出行环境 。毕竟,安全无小事,从 “头" 开始,才能让我们的出行更加安心、放心、舒心。


